◎無限而物有限心 ---老子12講
道家覺得人生的困難出於我們有「心」,儒家則認為我們活不好是因為我們有「物」。我們是有心人,但儘管心是情意和理想,總不能夠充分的實現。因為我們有一個物,這個物是我們的牽累,叫物慾,叫物累。物慾物累,它把我們拉住,讓我們的心不能充分的展現。所以人生永遠有遺憾,我們的遺憾就是我們的心是無限的,但有一個有限的物老是把我們拉住。
我們的希望在心,我們的困苦在物,我們是被物給拉住了。儒家的觀點集中在怎樣克己,怎樣去人慾,所以說「養心莫善於寡欲」。如何把底下的慾化掉,而存全上面的心,是儒家的修養功夫。「克己復禮為仁」,己是指「物」的己,復禮為仁是指「心」的己,要用心來跟別人相處,而不要用物來跟別人對抗,這是儒家的基本觀念。而老君道家卻另作反向思考, 認為「開創」是心知的執著,「突破」是人為的造作,此有心有為,反而困住自己,讓自己受苦。
中國人喜歡講道、道路。道路就是人生走的路,但為什麼是走這條路,而不走其他的路?天下都是路,為什麼獨獨今天走到這裡來?孔子和老子都講道,兩家都認為人生一定有一個價值理想的道,我們可以去走出來。中國人亦喜歡講“命”與“緣”。不能非不為也,曰『命』。不為非不能也,稱『緣』。“命”有時會決定“緣”。兩個人會在命定的一個地方相遇,產生了『緣』。佛家講“緣”,緣起緣滅,緣滅一切回到空無。儒家講『分』。緣分,“緣”與“分”,重點在“分”,透過努力,相遇的兩個人各盡自己的“本分”,這“緣”才能常常久久。父父、子子、夫夫、妻妻,各自努力承擔,才會有緣分。
人生總在尋求俗世的幸福,意圖開創新局或突破困境; 人云;四十歲以前,要努力肯定自己,四十歲以後,要想辦法忘記自己。出生入死的人生,終究空無一場!你仍在努力試圖肯定自己呢?還是已開始在遺忘自己了呢?